【文化】从《进呈书像》看明末天主教版画中西融合的艺术特色

2024-06-17 09:59

【编者按】根据“介绍宗教文化知识”的办刊职责,《中国宗教》杂志一直设有“文化”栏目,陆续刊登宗教文化方面的文章。即日起,“微言宗教”公众号将陆续转发,以飨读者。

从《进呈书像》看明末天主教版画
中西融合的艺术特色

刘纹羊

晚明时期,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,与中国士大夫阶层进行广泛接触。在此过程中,出版了一些天主教书籍,其中就包含天主教题材的木版画。这些木版画的内容很多都是对西方铜版画的翻刻,但同时也显示出当时中国版画师对西方绘画技术“中国化”的处理,由此形成了一些中西艺术融合的天主教美术作品。《进呈书像》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样本。

《进呈书像》为德国天主教耶稣会士汤若望(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)编著。明崇祯十三年(1640),崇祯帝“发利玛窦所进西琴一具,命望(汤若望)修整并译琴座所载西文,及考其意。”为了使崇祯帝更好地理解其内容,汤若望“乃将本国西书一部悉译华文,及天主圣像一函”一并进献,“另著《书像解略》一册附陈大要”。译稿、画像与《解略》汇而刻之,是为《进呈书像》。(汤若望:《进呈书像·自序》)

《进呈书像》包括48幅木版画插图以及简短的说明文字,描绘了圣经中记载的耶稣事迹。这些木版画插图翻刻了16世纪耶稣会著名的铜版画册《福音故事图像》(Evangelicae Historiae Imagines),但是变通了一些表现手法,因此具有很多中国艺术的元素。与铜版画原作加以对比,《进呈书像》木版画插图具有中西融合的艺术特色。

一、图像描绘的融合特色

无论是其中所表现人物的面部特征、衣饰,还是相关的建筑、庭院、树木等场景,《进呈书像》木版画插图很多都具有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特色,制作这些作品的中国版画师在翻刻原作时,显然加入了中国化的理解。

其中,画面人物的变化最为明显。铜版画原作中的人物形象消瘦、忧郁,手指细长;而木版画插图中的人物神情淡定超脱,双手丰腴,显然借鉴了当时佛教、道教经籍木版画插图的人物描绘方法;画面人物的形态、衣饰也同样如此,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勾勒方式,并非完全照搬铜版画原作的描绘形式。

在画面背景的描绘上也有众多中国式意象的融入,尤其表现在那些发生在室外、以花木山石作为背景的插图上。例如,“受洗像”“斋毕胜魔像”等插图,都是以采用中国传统绘画方式摹写的花木山石作为背景。此外,众多画面具有中国生活情趣,不同于铜版画原作的气氛,与中国传统版画追求古典美、和谐美的风格保持一致。

二、艺术表现手法的融合特色

《进呈书像》木版画插图采用中国传统绘画“以线造型”的形式,吸收了中国传统版画的线刻技法,不讲求光影和明暗变化,只是以线条的粗细、疏密等对比关系表现铜版画原作中的明暗阴影效果。例如,在“渡海圣迹像”等众多表现云朵的插图中,都是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手法,用线条来勾勒云气的轮廓,用线条的疏密来表现云朵的立体效果。对于建筑物的表现也是采用这种方式来处理铜版画原作的阴影效果。

在构图的空间处理上,插图很多都采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“三远法”,在画面中采用“高远”“深远”“平远”的透视角度,将所画景物分为远景、中景、近景,以造成远近的层次感。例如,“诲徒真福像”等插图采用三景布局,使画面前后层次丰富,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空间。当时的中国版画师对于西方绘画的透视法也有一定的吸收,例如在插图中对于画面人物的描绘有大小远近的区别。此外,相对铜版画原作,这些木版画插图注重使用中国传统的“留白”形式。

三、呈现形式的融合特色

所谓“宣物莫大于言,存形莫善于画。”(张彦远:《历代名画记》)中国传统版画在呈现形式上是“图文同行”“书图互证”;汤若望刊刻《进呈书像》的本意是阐释天主教思想,因此也采用了当时书籍传统的呈现方式,将图像、解说文字汇集刊刻。

明末刊刻的众多小说、演义都是采用连环画呈现形式;《进呈书像》的呈现形式也与此相似:每一幅图都是一个小故事,全书以图为主、辅助以简单的解说,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耶稣的故事,连起来成为一部完整的连环画作品。而在书籍的版式设计方面与当时书坊刊刻的书籍并无二致。《进呈书像》的卷首图“三王朝献”采用跨页的全图形式,画面以圣母怀抱耶稣为核心,周围有众多人物环绕,这正是当时经典书籍中最常见的模式。此外,《进呈书像》的解释文字也是完全按照当时的书写礼仪进行书写。

尽管《进呈书像》木版画插图有很多是模仿复制铜版画原作,但是通过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段进行了创新性的“中国化”诠释,从而形成融合中西艺术元素的天主教美术作品。

(作者单位为湖北美术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)

(本文系独家原创,任何媒介转载须注明来自微信号“微言宗教”,否则追究法律责任。)

本文原载于《中国宗教》杂志2021年第11期
责任编辑:李嶷
统编:张玺
编发:郭歌
复审:郝润楠
终审:刘金光